开国上将王建安是我军著名的战将,他在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,参加并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,卓越的指挥才能早已为人称道,而他的人格魅力更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。有人曾这样评价王建安:“历经百战却无霸气,身居副职却无怨气,工作中务实求真。”
今天,帝哥想通过讲述王建安生前的一些轶事,带大家深入感受这位将军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王建安在军队中的资历十分深厚。早在1934年,他就担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政委。建国后,王建安虽长期任副职,历任沈阳军区、济南军区、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岗位,但他的上级中却不乏昔日的部下。有一次,一位同志打趣地对他说:“老首长,凭你的资历,不能总做配角啊!”王建安却认真地回答:“要是大家都像你说的那样,占着位置不下来,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怎么办?”
叶剑英听闻这话后,盛赞他:“建国以来,你从不计较职务高低,任劳任怨,实属难得!”
1975年,经中央军委批准,王建安和另外四位将军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。对他而言,“顾问”绝非闲职,下部队调研成了他的常态工作。王建安曾说:“领导者如果只满足于自己的经验,不做调查研究,不听取基层声音,高高在上发号施令,最终必然脱离实际、脱离群众,变成瞎指挥的官僚。”
展开剩余88%虽然那时已近七旬,且患有腹主动脉瘤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多种疾病,医生多次叮嘱他避免爬山、跑动和劳累,注意休息,但王建安每年仍坚持下部队调研四五个月,几乎走遍全国各地。
有一次,王建安在福州某师调研,军里领导硬要陪同前往,他几次劝阻都没能说服对方。最终,他激动地说:“你们要去,我就不去了!你们是顶头上司,站在那里,人家就不敢说话了。真正改进工作,是要听群众的心声,这对你们才有益处。”说完,他独自一人乘吉普车下基层视察。
视察期间,王建安与连队战士们同吃同样的饭菜,端着大碗一同就餐。秘书见状,想拍照记录这感人场景,他却当场拒绝:“我们到连队吃饭,是为了了解战士生活,不是为了摆样子,有啥好照的?”
当晚连队组织观看露天电影,王建安到场时,看到电影机前摆着一排“首长专座”——配有条桌、藤椅、茶缸和水瓶,而战士们只能坐在背包上。他愤怒地问团领导:“你们这是干什么?”团领导答:“首长喝水方便。”
王建安大声说:“两个小时不喝水就会渴死?战士们没水吗?”团领导辩解:“首长年纪大。”
王建安坚定地说:“你们自己坐吧,我不坐。”说罢拿起随身的小凳子,坐到战士中间。全团官兵见状,爆发出雷鸣般掌声。
还有一次,他清晨独自来到某荣誉连队视察,第一站竟是猪圈。饲养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,性格开朗,并不知道对方身份,只当他是位老军人,便聊起天来。
王建安问:“小伙子,你养的猪够肥吗?每周能宰一头吗?”饲养员答:“不行,上级规定存栏猪要达到连队人数三分之一。上个月宰了两头,数量不达标。为应付检查,还从别的连队借了三头,结果猪群不合,耳朵都被咬破了。”
接着,王建安察看战士宿舍,看到内务整齐,每个人的床单熨得平平整整,棉被叠得有角有棱。他随手摸了摸一名战士的被窝,感觉有些潮湿,便提醒道:“你的被子还有点湿,应该晒晒。”
战士却说:“不行,一晒就叠不好,今天军委首长要来检查。”
王建安随后巡视操场,却没见到早操队伍,战士们拿着扫帚、水桶在打扫营区。他问原因,战士们回答还是因为“军委首长来检查”。
这次视察给王建安留下了深刻印象,回京后他专门给军委写了一份调查报告,严厉批评形式主义,指出“自欺欺人的把戏,平时马虎,打仗时要付出血的代价!”
在担任军委顾问的五年间,王建安向军委递交大量调查报告,既报喜也报忧,有情况、有分析、有批评、有建议,真实反映了基层的呼声和部队实际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,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。
生活中,王建安对身边人非常和蔼,毫无官架子。曾担任他秘书的周秀忠对此印象深刻。
1973年,19岁的新兵周秀忠被调入某部警卫班,负责给当时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站岗。刚到班里第二天,王建安便来到他的宿舍。周秀忠见他穿着深蓝色军服,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,便热情攀谈。
王建安问:“小伙子,叫什么名字?”
周秀忠答:“我叫周忠秀,‘周’是周总理的周,‘忠’是忠诚,‘秀’是优秀。”
王建安笑道:“名字真好,你是山东人吧?”周秀忠点头。
王建安接着说:“我以前在山东呆过,那里吃煎饼卷大葱,还有小豆腐。”
正聊得开心,一名便衣军人进来说:“首长,开饭了!”
听到“首长”二字,周秀忠才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正是副司令员,赶紧立正敬礼:“首长好!”
王建安笑道:“小同志,今天咱们算认识了,以后继续聊。”
一天中午,周秀忠在大门口站岗,王建安走来对他说:“我替你站岗,你去吃饭吧。”
周秀忠说:“班长一会儿来接班。”
王建安笑道:“我是老兵,你是新兵,我站岗比你经验多,不信吗?”
周秀忠笑答:“班长不同意。”
王建安厉声说:“我和班长谁官大?我官大,你就得听我的,赶紧去吃饭!”
周秀忠只得服从,把枪交给王建安,自己跑去食堂。炊事员见了大惊:“你不是在站岗吗,怎么来吃饭了?”
周秀忠得意地说:“有人顶岗,首长替我站呢!”
1974年,周秀忠被调为王建安秘书。一次,王建安休假路过山东潍坊,提议去周秀忠家里坐坐。周父失明,母亲脚小,见到王建安十分惊喜,招待他吃煎饼、磨小豆腐、熬小米粥。饭桌上,王建安像个地地道道的老农,盘腿坐在炕上,先把饭菜递给老人家,然后和他们亲切聊天,令周秀忠十分感动。
1980年,王建安回到故乡湖北红安,许多满头银发的乡亲迎接他,激动得手都在颤抖。王建安一直面带微笑,连声说:“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等我退休后一定回来。”
但不幸的是,不久之后他因病去世。
虽然身为高级将领,王建安始终保持着简朴生活。1979年担任中纪委常委后,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,经常强调:“共产党员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,讲廉洁,尤其是高级干部要带头。”
一次回老部队吃便饭,饭堂摆满了酒菜,他生气说:“这哪是便饭?中央多次强调不允许请客送礼,咱高级干部不带头,中央指示怎么落实?把酒菜撤了!”
领导苦苦哀求“下不为例”,他斩钉截铁:“不能下不为例,酒没开封就收起,菜卖给隔壁厨房。”直到撤掉多余酒菜,他才吃饭。
上海延安饭店是军队中转站,南京军区规定师军级以上军官11楼用餐有补助,随行家属在1楼无补助,但实际执行并不严格。一次王建安和家人在11楼吃饭,他看到家属随行全员入座,怒气冲冲把他们赶到1楼。
王建安有四个儿子,都在外地工作。按规定可调一个子女回京,但他坚决不同意。妻子牛玉清劝他:“我们都老了,调个孩子回京照应吧?”他断然拒绝:“子女不是私有财产,只要我没死,一个也别想回来!”
1980年7月25日,王建安去世,享年72岁。临终时,他对牛玉清说:“现在的追悼会越办越大,花圈越来越多,浪费资源。我走后不要开追悼会,不用送花圈,把骨灰撒回老家田里。”
牛玉清和子女尊重他的遗愿,遵守“五个不”:不开追悼会、不送花圈、不组织遗体告别、不通知生前友好、不请领导护送遗体火化。
因此,王建安去世一个月后,老战友才知道消息,纷纷感到震惊:“建安同志什么时候走的,怎么一点消息没?”
有人责怪牛玉清没及时通知,她淡淡回应:“这是老王自己决定的。”战友们感叹:“这正是老首长一贯作风。”
王建安去世后,老战友李先念探访其住所,见他生前住的是普通单元楼,卧室无地毯无沙发,仅有一桌一椅一床,床是木条拼成的硬板床,感慨道:“没想到建安同志生活如此俭朴!”
王建安就是这样一位将军:历经百战却无霸气,身居副职却无怨气,工作务实求真,是党和军队的杰出楷模。尽管他已离开多年,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。
作者简介:帝哥,90后上班族,专职写作2年,已在多家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百万阅读爆文。如果你对自媒体、写作、赚钱感兴趣,想利用业余时间做副业,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“帝哥说史”,一起交流进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配资-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-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-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