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瞅瞅现在美国航空和军工界那些大佬们,好像正干着把美军原本牢牢握在手里的制空权搞得七零八落的事,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美国一直凭借强大的国防工业综合体声名远扬,2023年全球排名前100的国防企业中,有41家来自美国。不过乍听起来,它们看似风光无限,其实这些实力强大的背后,却逐步变成了美军难以承受的硬伤。根据2022年的研究,主要承包商数量从51家一下子缩水到不到10家,形成了以洛克希德·马丁、波音、RTX等巨头为主导的“卡特尔化”格局。竞争不足、创新能力乏善可陈、人才断档,加上供应链危机,让美国的航空军工体系越来越难跟上现代战争快节奏的节拍,结果严重威胁到了美军的制空权。
美国的国防工业集中程度让人挺担心的。2024年国会的研究报告显示,波音、洛克希德·马丁等五大巨头几乎拿走了大部分的国防合同。用的主要是成本加成合同和长时间的现代化计划,给这些企业带来了稳稳当当的收入,却也把竞争压得很紧。这事儿,约翰·斯宾塞和文森特·维奥拉在《小战争杂志》里都提醒过:“这可不是正常的竞争,而是变成了垄断的统治。” 这样的局面,导致创新停滞不前,国防部难以引进顶尖的商业技术,反倒得依赖一些老旧或价格昂贵的系统。比方说,F-35战斗机的生命周期成本已经飙到1.7万亿多美元,老是出延误,技术上也闹鬼,而对手那些同类平台的造价,反而只是一小部分。
美国智库的数据显示,到了2024年,国防行业的几大公司掌控了国防部大部分重要项目,比例高达86%,而在80年代末,这个数字还只是6%。冷战结束后,预算裁减让许多商业公司纷纷退出国防市场,比如福特航空航天被洛克希德·马丁买断。这种发展趋势,使得这些巨头与更广阔的市场变得孤立,也缺少来自商业领域的创新动力。成本加成的合同往往鼓励企业采取渐进式改善,而不是追求革命性突破,导致许多武器平台变得分外复杂、价格也格外高昂。拿美国的MQ-9“收割者”无人机来说,单价超过3000万美元,而中国那款价值只有300万美元的无人机就能达到类似的功能。国防工业那种“镀金”思维,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对速度快、灵活性强的需求。
美国的国防工业现在可谓人才断层挺厉害。到2023年,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告诉咱们,航空航天这些行业里的工程师和技师流失挺严重,尤其是那些年轻的专业人群,都被高薪的科技公司给抢走了。而且,国防承包商那官僚机构的文化,加上职业晋升缓慢,也让不少年轻人觉得不太有发展前途。管理层偏重短期利益,导致对长远研发投入不多,比如波音公司在737 MAX出事以后,暴露出来的设计和质量问题,就有不少是因为裁掉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。现在,国防工业缺人,严重限制了他们研究下一代高端技术的能力,比如那些先进雷达和网络化战斗系统啥的,根本搞不出来。
美国的国防供应链现在更孤立了,这事儿可真让人头疼。根据CSIS的数据显示,到2024年,和其他经济行业有关的公司在国防项目中的份额已经跌到10%以下了。依赖少数几家供应商组成的单一链条,只要遇到全球性断供,中招的可能性可就大了。比如说,去年半导体供应出现紧张,导致F - 35战斗机的生产速度一下子变慢了,整个进度都受影响。这种脆弱的供应体系,真让人担心一旦出点啥大问题,后续的国防装备就受限制了。
它的对手可就不一样了,用多元化供应链的策略,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。这还不算完,美国那些国防巨头特别重视外国进口材料,比如稀土啥的,这样一来,风险就大了去了。再看看别的国家,把本土制造业和商业技术结合在一起,搞出了更灵活、更抗风险的供应体系,生产效率一下子就上去了。
制空权的逐渐减弱,是现代战场中的一个大问题。获得空中优势,离不开态势感知、迅速反应和可扩展性这几大要素。美军的航空装备体系,受这些问题困扰,难以提供既合理价格又能快速部署的先进平台。比如,E-3哨兵预警机技术已经老化,升级起来花钱多得很,而对手的预警系统技术已经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。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·肯德尔曾批评F-35项目受到承包商垄断数据所有权,造成“永恒垄断”,这限制了维护和升级的灵活性。就这样,低效的体系可能会让美军在激烈的冲突中失去空中优势。
美国航空工业巨头的垄断、效率低下、人才断层和供应链危机,像一块块绊脚石,正逐渐蚕食着美军的制空能力。缺乏竞争,导致创新受挫,脱离了市场的法则,技术也跟不上节奏,人才的流失和脆弱的供应体系更是雪上加霜。未来的战事讲究速度快、灵活变通还能扩展,而目前的美国国防工业,反倒走偏了方向。要是没有彻底改变,下一场大战里,美军的制空优势就可能被甩掉,威胁到它一直以来的全球军事霸权地位。
发布高质量内容,享受丰厚分成,别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!
双悦网配资-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-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-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